走完长征的红军报务员——郑执中
郑治国,一名源自江西兴国的红军成员,历经战火洗礼,风雨兼程,他毕生致力于党的革命事业与红色通讯事业的推进。他自江西兴国起步,踏上革命征途,面对战火的考验,他从未退缩。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的一生,是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的一生,也是积极推动红色通讯技术发展的一生。郑治国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在了为党的事业奋斗和红色通讯的革新上。他的故事,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真实写照。
【走完长征的红军报务员】
郑沈涛提及,郑执中于1908年1月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莲乡东霞村诞生,家境极为贫寒。为了让他接受教育,祖父与全家人节衣缩食,竭力支持他上了两年私塾,但此后因经济困难,无法再继续学业。
1930年5月,郑执中投身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并在同年10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他担任过红四军三十一支队的宣传工作者和文件管理员,同时也曾在二十二团中担任书记的职务。
1931年初,新中国通信领域的一位关键人物王诤,肩负起了培养红军通信人员的重任,而郑执中则是参加了第二期高级无线电技术培训班的成员。那时的环境相当紧迫,时间宝贵,任务繁重,标准极高,任何进步缓慢的人都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可能得益于郑执中曾在私塾学习两年的基础,他在培训班中表现出色,毕业后被分配到红四军军部,担任报务员的职务。
接着,王诤与郑执中等红军中的无线电技术人员和通信兵,凭借他们的极大热情与努力,开辟了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对此,毛泽东同志欣慰地表示:“
红军历经艰难长征,经历湘江激战,多次横渡赤水河,翻越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郑执中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在一次穿越雪山的行程中,天气极端寒冷,雨雪交加。郑执中的裤子被彻底浸湿,随后冻结,导致他的双腿失去了知觉。幸运的是,一位战友伸出了援手,他脱下了自己的一条裤子,替换了郑执中那冰冷的裤子,使得郑执中能够继续行走,跟上队伍的步伐。
电台担当着通讯的重要职责,是信息传递的关键。在抢占泸定桥的激烈战斗中,前方的士兵不顾敌人的密集火力,逐一将木板铺设稳妥,随后,郑执中等人便护着电台安全穿越。
这是一条由英勇牺牲铸就的路径,郑执中心里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每晚他都会紧守电键,确保安全。郑执中与他的同伴们不负众望,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为中央的决策制定与前线的战事指挥搭建了顺畅的通信桥梁,为打破敌人围追堵截和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延安在上海的三个地下电台之一】
完成长征后,抵达陕北的郑执中被分配至党中央所组建的西路军部队,随后部队西进渡过黄河参与战斗。在河西走廊地区,他们成为了孤军,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身着简陋单衣、脚踏草鞋的西路军失去了后勤补给和弹药支援。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英勇无畏,与敌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激烈对抗,期间共歼灭了5.5万敌军,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史册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根据数据记录,西路军总人数为21800人。其中,7000人在战斗中牺牲,超过12000人被俘。在被俘的人员中,有6000多人遭到杀害,而约3000人成功返回故乡。另有4500人在营救行动后回到了延安,1000多人流落在西北各地。最终,仅有400余人抵达新疆。郑执中便是这400名幸存者中的一员。
返回延安后,郑执中被任命为军委会无线电总台负责人,随后转至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继续担任该职务。1939年9月,根据党组织安排,郑执中前往上海,参与党的秘密无线电通讯工作,成为延安设在上海的三个地下无线电站成员之一,他与真实人物李白——电影《电波不息》中李侠角色的原型——建立了深厚的战友关系。
于局势极为严峻的上海,李白与郑执中迎难而上,承担起连接上海地下党与党中央的秘密无线电通讯任务,利用无线电波构建起了上海至延安的沟通桥梁。为掩人耳目,郑执中在上海开设了一家瓷器店作为掩护场所。鉴于安全考虑,他们通常在深夜十一二点启动工作,直至次日凌晨三四点才告一段落。
在日军肆虐、伪汪政权嚣张的时期,郑执中和他的伙伴们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首要任务是确保电台无虞。为了防止关键情报外泄,他们养成了极为细致且严密的行事习惯。
郑沈涛回想起父亲郑执中,关于个人经历,他总是对家人保持高度的保密意识,言语谨慎。即便到了晚年,郑执中也鲜少向家人透露那段地下工作的具体事宜。
李白、郑执中等人借助电台,迅速向党中央通报了日军装备配置及侵略活动的最新情况。同时,他们也传达了党中央的关键决策和具体指示,对革命事业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在撤离上海的指令下达时,上级要求郑执中负责留守,而李白则安排撤离。但在撤离计划实施的前一天,上级又改变了决定,通知郑执中撤离,改由李白留下。随即,李白在同日便接替了郑执中的电台工作。1948年12月份,李白在上海不幸被捕,并最终英勇牺牲。
【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电信事业】
1949年,郑执中跟随军队前往南方,他担任军代表,负责接管广州原有的电信机构。郑沈涛小时候曾听父亲讲述,那时的局势十分棘手,国民党军队的轰炸接连不断,特务行动也十分猖獗。郑执中率领手下人员先行一步,掌控了长途电信部门,稳定了内部的动荡,进而确保了通信线路的顺畅无阻。
随后,郑执中相继担任了广东省长途电话管理所的军事代表、广州邮电训练班的负责人、广东省韶关邮电局的局长以及广州市电信局的局长和党委书记等职务。他全心全意致力于新中国邮电通信事业的进步,有效保障了党政军以及广州市民用通信的顺畅运行。
1962年,郑执中担任广州电信局的局长,并同时兼任该局的党委书记职务。
据同事们的回忆,郑执中一贯坚持朴实无华的工作与家庭生活方式。在物质匮乏的时期,尽管家中成员难以保证一日三餐的温饱,郑执中却主动在单位作出表率,不断减少自己的粮食配额,直至几乎减半,降至每月不足16斤的水平。
郑执中在晚年时期,经常书写的一副对联内容为“(具体内容略)”,这副对联深刻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郑执中常对家人提及的一句话便是如此。不少人曾向郑执中提出为其撰写回忆录的请求,但都被他礼貌地回绝了。他的回应是:
郑执中,一名曾经的红军通信兵,也是新中国电信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始终铭记自己的初衷。他为我们传承的是长征时期的不屈精神,是革命传统的红色烙印,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勇往直前的内在力量。
李白,本名初为李华,曾用李朴之名,亦以李霞、李静安为化名活动。他1910年在湖南浏阳诞生,1925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两年后,他参与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到了1930年8月,他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军通信连担任战士,后续晋升为通信连的指导员。
1931年6月份,李白被调至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的第二期电讯班,专攻无线电技术的学习。完成学业后,他被分配至红五军团,担任电台台长及政治委员的职责,并参与了长征行动。
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10月,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李白采用“李华”的假名,前往上海执行党的秘密无线电通讯任务。在上海,那里日寇与汪伪政权的军警特务密布,局势极为严峻。李白面对重重挑战,承担起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党中央之间通过秘密电台进行联络的职责,他利用无线电信号,构建了一条连接上海与延安的“隐形通道”。
1939年,工作环境愈发艰难,党组织派遣了有着女工背景的共产党员裘慧英,让她与李白伪装成夫妻,以此保护电台并执行任务。在并肩的革命奋斗过程中,两人逐渐萌生了深厚的感情。随后,他们得到了地下党组织的认可,正式结为夫妇,共同构建了一个从事秘密斗争的家庭。
1942年秋季9月,日本军队在追踪一个秘密无线电信号的过程中,拘捕了李白夫妇。日军对李白施加了多种严酷的刑罚,然而他始终未吐露真相,坚持声称自己的电台是私人的。到了1943年的5月份,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李白得以被释放。获释后,党组织调整了李白夫妇的工作任务,将他们调派至浙江省。在那里,他们被指派潜伏于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担任报务员的职务。李白采用了新的名字李静安,频繁地在浙江淳安、场口以及江西铅山之间活动。他利用国民党的无线电设备,为党秘密地传递了大量关于日本、美国以及蒋介石方面的战略情报。
抗战结束后,李白重返上海,继续执行党的地下无线电通讯任务。1948年12月30日拂晓,正当他与党中央进行无线电联系之际,因被国民党特务机构定位电台位置而不幸落入敌手。落入敌营后,李白面对权势与财富的诱惑,以及严刑拷打的折磨,却始终坚守信念,毫不动摇。敌人想尽办法,却始终未能从他那里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1949年5月7日,即上海即将迎来解放之日的前夕,共产党员李白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李白的“绝笔信笺”在历史的长河中,李白的名字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而今,我们提及的,并非他那些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而是他传说中的“绝笔信笺”。这封信,虽非真正意义上的电报,但在那个信息尚未如此迅捷的时代,它承载着李白晚年的思绪与情感,仿佛穿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他的最后心愿与寄托。信中,李白以平淡而深沉的笔触,回顾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年少时的豪情壮志,到中年时的游历四方,再到晚年的归隐之心,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提及了自己的诗歌创作,那些被后人誉为“诗仙”之作,对他而言,不仅是才华的展现,更是情感的寄托。他说,诗歌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每一行诗句,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在信的末尾,李白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尽管他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但他依然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流传下去,激励后人,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这份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让人感受到了李白超越时代的胸怀与担当。这封“绝笔信笺”,虽简短却意味深长,它不仅记录了李白个人的情感历程,更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李白对生命、对艺术、对未来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震撼。
1948年12月30日拂晓前,西柏坡收到了一封来自李白的电报,这也是他生前所发送的最后一则电讯消息。
苏采青忆述,1948年12月30日拂晓时分,李白传送了一份关键电报,该电报对四个月后解放军展开的渡江行动,成功穿越国民党防线具有重大意义——内容是国民党军在长江的防御部署图。
那时,一位负责人告诫李白,因有内奸泄密,提议他当日暂停发送电报。然而,李白毫不犹豫地回绝了,他坚决地表示:“电台的重要性超越生命,情报必须送出。”在敌军严密包围之下,李白不顾个人安危,准时传送了那份关键信息。
那个夜晚,苏采青在西柏坡等待李白的电报时,察觉到了不寻常的氛围。当通信线路接通,李白并未遵循常规,让苏采青先发送电报,而是自己先行传送了信息。苏采青刚记录下第一段电报内容,耳机中却骤然归于沉寂,随后是长时间的静默。
一段时间后,李白与苏采青重新建立了联系。苏采青尚未来得及询问近况,就察觉到电报发送的速度猛然提升,显得异常急切,与以往截然不同。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苏采青只能立刻全神贯注地开始记录电报内容。
"TERMINATION" (conclusion)
最终,苏采青在耳机中捕捉到了那个表示任务完成的特定电码。然而紧接着,传入她耳中的并非日常任务结束后常用的“BYE”(英文“再见”的缩写),而是连续且紧迫的三个“V”字电码信号:
时钟滴答、滴答、滴答作响。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如同钟表内部机械结构在规律地运转,发出清晰可闻的滴答声。这声音持续而稳定,如同生活的节奏,不断地向前推进。滴答声中,每一秒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刻都在不断积累,汇聚成时间的长河。无论身处何地,时间都在以它独有的方式前行,滴答作响,提醒着人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这是一个预先设定的警报信号,意味着对方当前处于紧急状态!
苏采青紧盯着电报机,双手紧握耳机不放,生怕错过任何声响。她心中只有一个期盼,那就是对方能够平安无事,虚惊一场。
然而,她再也没有捕捉到,那曾经熟悉的电报嘀嗒声……
